栏目导航: 福建招生考试网 > 成人高考网 > 成考试题答案 > 文章正文
 
2002年全国成人高考时事政治大全试题举例 (三)
福建招考网整理自:NET/DXZM 2004-8-27 9:27:46
 三、问答题

  (一)学习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

  1.简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缜密的理论思考,做出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重点内容和落实措施。这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坚定信心,体现了我们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试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2)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总的状况是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全党同志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3)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环境,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了;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由于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抓得不紧不严,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因而,一些同志产生了贪图安乐、不思进取的思想,一些同志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现象: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和蔓延,严重侵蚀了党的健康得肌体,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3.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简述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敬;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简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第一位的任务。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全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桔中解放出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6.简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7.简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

  坚持任人唯贤,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

  (二)学习江泽民“七”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1.简述江译民“七”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篇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气势磅礴,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结着时代精神和全党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眼光,展示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迎接新考验、赢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我们党

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简述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4)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5)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6)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7)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8)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简述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重要启示。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4)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简述‘‘三个代表”的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务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6.简述“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简述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住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8.简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1)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三)学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专题

  1.简述“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8940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超额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吸收外资规模增大、质量提高。国家外汇储备2000年底达1656亿美元,比1995年底增加920亿美元。

  (4)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6)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2.简述“九五”期间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主要经验。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注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成功实现“软着陆”。在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3)把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简述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仍很突出;

  (4)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5)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6)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

  (7)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8)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

  (9)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2)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

  (3)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4)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5.简述“十五”期间要突出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

  (1)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2)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3)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4)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5)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6.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1)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减少实物指标,增加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指标;

  (2)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3)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

  (4)在计划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社会参与度,使计划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各有关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

  7.简述“十五”期间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4)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

  (5)加快发展服务业。

  8.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9.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10.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60%和15%左右。

  11.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2.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13.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要加快培养和选拔的人才主要是哪些方面。

  (1)培养和造就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2)培养和造就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3)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4)培养和造就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5)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

  1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总的要求。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努力扩大对外贸易,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规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5.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1)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消费。

  (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护人民币币值和汇率基本稳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3)实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套的价格政策,稳定价格总水平,警惕和防止通货膨胀。

  (4)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使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

  (5)围绕结构调整,引导投资方向,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企业和社会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调控在35%左右。

  (6)实行支持出口的政策,发挥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7)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

  16.简述为保障“十五”计划《纲要》规划目标的实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推进体制改革;

  (2)制定经济政策;

  (3)整治市场秩序;

  (4)提供公共服务;

  (5)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专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和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这个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总起来说,这个理论总结近20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总结国际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脉相承的统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满足人民实际需要,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邓小平理论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正是站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基本立场上,果断决策,把全党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他大力倡导、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他鲜明地提出,要以“三个有利于”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

  (2)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

  (3)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毛泽东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地概括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上是一致的。

  (4)在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邓小平也一贯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他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5.为什么说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1)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100多年来实际生活发生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动,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五大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看到,那种照抄照搬、断章取义、搞形式主义、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不良风气,仍在党内包括少数领导干部中严重存在着。这些不良风气,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窒息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决同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

  (4)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80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面对严峻任务和严峻考验,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以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要清醒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就是要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21世纪全面推进。

6.试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

  (1)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具有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二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3)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立足点的。解放思想不等于脱离实际一味蛮干,也不等于不求实效追求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

  (4)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就不会尊重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一切照抄照搬照抄书本、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工作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不解放思想,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在这20年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今后仍然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

  7.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何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在认识论中,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并以实践为基础,运用辩证法,科学揭示了人的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辩证规律,阐明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无限曲折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有机整体,概括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中,实事求是是核心。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贯彻;“实事求是”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和自由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基本要求就是解放思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其一,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只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因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我们党才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才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一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遵循它,就会不断取得胜利;背离它,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其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结合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试述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5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马克思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接受检验,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我们党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才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才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尊重实践,尊重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实践的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其他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新的世纪,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继续开拓前进。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做出了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观察和处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应当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有世界眼光,重视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研究,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以广阔的眼界去观察和把握世界的主题和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认清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认清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认清了世界各种经济体制的长短利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的惟一选择;认清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突出地表现在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上,等等,才制定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政策,才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在新世纪的新征途上,整个世界还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经,我们仍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发挥出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题

  1.试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2年必须重点抓好的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3)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企业技术改造。继续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4)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今后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但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

 (6)积极扩大就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把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抓紧抓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哪几个方面部署了2002年的经济工作?

  会议从八个方面具体部署了2002年的经济工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标本兼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促进出口,扩大利用外资,做好人世应对工作;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反对奢侈浪费。

  3.简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的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抵御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团结奋斗,勤俭建国,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4.试述保持我国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是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主要是:第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以摆脱短缺经济为标志,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完成这些历史性任务,要求我国经济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二,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各国都在致力于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没有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明显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是难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大制度的激烈较量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也是要靠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三,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对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发展至关重要。就业问题等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各项改革的成败,
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能否以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把经济搞上去。

  (2)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我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一,从外部条件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加快,知识经济正在兴起,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条件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居民对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第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与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驾驭宏观经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能够保证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第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后发展国家在赶超阶段保持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不乏先例。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市场需求和增长空间都很大,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应当会更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

  5.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

(1)需求不旺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需求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首先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正确方针。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相对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供给能力,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即使在对外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这一特点并未改变。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今后若干年内,从全球范围看,我国仍将是经济最具活力、消费和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这决定了我国需求结构必然是“内需为主,外需为辅”。

  (3)扩大内需不仅必要,也有很大的现实潜力。现阶段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城市居民家庭正面临着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如果消费结构升级较为顺利,与此直接和间接关联的建筑、建材、电子、机械、石化、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等,都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约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消费结构总体上处于较低档次,农村中部分人口尚未脱贫。关键是在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同时,能否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总之,我国经济中存在着巨大的内需潜力,经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我国经济中巨大的内需潜力,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4)强调立足于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外需不重要。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近几年来外需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有所增加。我们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增加出口,能扩大的则要尽可能扩大。

  (5)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几年,中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些政策措施。实践证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经济增长,而且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6.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这是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就是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加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全球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其二,这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必须随之作战略性调整。其三,这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和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大,如果不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就难免被动挨打。其四,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内在要求。从战略上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深层次要求和根本出路。

  (2)当前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而是战略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既要坚决压缩落后的生产能力,又要加快发展短缺的、技术含量高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能力,特别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又要调整地区和城乡经济结构;既要解决当前市场供求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7.如何理解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1)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这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乍的一条重要方针,对于夺取改革和建设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首先要正确认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实现了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无论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着眼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都需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种速度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的速度。

  (3)切实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事关重大。历史经验证明,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路子。只有质量和效益都上去了,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才有后劲。质量效益上不去,即使速度一时上去了,最终也会掉下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4)当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多、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就很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们在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做了积极努力,但效果还不明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工作力度。

  8.简述2001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2)坚持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5)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7)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8)坚持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9)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0)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9.试论新世纪更需加强农业基础。

  (1)江泽民总书记就做好新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人新世纪,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工作仍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刻都不能放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继续加强农业,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战略意图。

  (2)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今后的5到10年,是承前启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0.试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重点。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它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农民增收困难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这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第二,加快畜牧业发展;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第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第五,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11.为什么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个大战赂?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城镇建设问题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问题。推进城市化是由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早已完成了这个历史性过程。由于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慢,农村小城镇建设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从我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城市化应成为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而我国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须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因为:

  (1)依托小城镇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有利于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2)依托小城镇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3)依托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

(4)依托小城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5)依托小城镇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6)依托小城镇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做到少生优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12.试述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

  (1)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组织扶贫开发,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说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为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3)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4)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添了丰富生动的教材,应充分运用它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推进改革和建设而不懈奋斗。

13.简述江译民总书记2001年5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结的通过扶贫开发所积累的使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经验。

(1)政府主导、社会动员;

(2)立足发展,坚持开发;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4)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14.试述进步做好我国扶贫开发应重点抓好的工作。

(1)要继续坚持通过改革推进发展的路子;

(2)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4)要继续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5)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

  (6)要继续搞好东西部地区的扶贫协作;

  (7)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的组织落实工作;

  (8)要继续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

  15.试述加快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国有企业分不开的。目前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正处于攻坚阶段,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内维护国家统一的形势下,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把国有企业搞好。

  (2)搞好国有企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在于企业,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扎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真正走上速度较快、效益较好、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现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也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在领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对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20多年的实践,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较大的回旋余地;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 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深化,整顿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2008-2009学年度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
·2007年我国独立学院本地生源比例情况(本
·2007年我国民办大学本地生源比例情况(本
·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院排行榜
·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学排行榜
·2008中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中国民办大学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强
·2008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强
·2008中国民办大学专科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排行
·北京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新设置高校名单
·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
·上海市列入985工程及211工程的院校名单
·各省高招办联系方式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教育部2007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
·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院校名单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
·2007年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名单
·各学历层次高校学生毕业证书内容样本
·福建省2007年度第一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名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强
·2008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强-中国校友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名单
·2008年具有小语种单独招生资格的25所院校
·59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名单及联系方式
·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
·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
·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
·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高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
·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
·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截至2007年3月15日
·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
·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
·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 港大等位列三甲
·开设港、澳、台、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
·开设港、澳、台、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
·部分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
·全球MBA百强榜出炉
·2003-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